最新监测结果显示:长江常见鱼类资源有恢复的趋势
为了筑牢长江生态安全屏障,为中华民族复兴打下坚实基础,2021年 1月1日0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记者从11月19日在合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长江生态保护与渔业发展论坛”上获悉,相关初步监测结果显示,随着长江全面禁捕工作的推进落实,长江常见鱼类资源有恢复的趋势,长江生态环境尚存的小型受威胁鱼类种群有恢复的迹象。
破局:禁捕前长江已到“无鱼”等级
不断恶化的长江水生生态系统使长江里的鱼群种类受到了严重影响。1988年,白鱀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如今,白鱀豚功能性灭绝,白鲟灭绝,中华鲟、长江鲟极度濒危。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在论坛上介绍,长期以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挖砂采石等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水域生 态环境不断恶化,长江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已经到了“无鱼”等级。
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看来,长江“无鱼”最重要的原因是栖息地退化丧失。
危起伟在论坛上介绍,1950- 2010年 60 年间,长江渔业十年际年均产量分别为 32.4、25.3、16.7、24.2、15、 6.4、5.8 万吨。最高产量为 1954 年的 42.7 万吨,最低产量为 2011 年的 4.7 万 吨“,2000 年后主要捕捞产量源于鄱阳湖和洞庭湖,长江干支流几乎‘无鱼’。”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评估与维持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重要标志之一是水生生物多样性,而水生生物中最关键的类群是鱼类。为了保护长江生态系统,2021 年1月1日0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
2020 年,长江流域 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率先实行永久禁捕,核定的 11.1 万艘渔船、23.1 万名渔民全面退捕。其中,安徽省 12722 艘渔船退捕、30421 名渔民退渔工作全部提前完成,建档立卡、 渔船回收、证照注销、网具销毁、转产就业、养老、医保、低保、住房和“一对一”帮 联10项工作完成率达100%。
马毅表示,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是打破“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恶性循环的根本出路,长江渔业资源的恢复还将为养殖鱼类提供优质的种质资源,可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好地、更长久地吃鱼,也就是让人民群众有美好生活的基础。
变化:长江鱼类资源状况逐步好转
长江禁渔开展以来,效果怎么样? 马毅坦言,成效明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绩来之不易。
今年 5-7 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长江水产研究所进行了长江中游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危起伟介绍“:调查显示,随着长江全面禁捕工作的推进落实,长江常见鱼类资源有恢复的趋势, 长江生态环境尚存的小型受威胁鱼类种群有恢复的迹象。”
据介绍,此次调查在 1000 公里江段共设 11 个站,每个站连续监测 15 天、监测江段长度约 20 公里。
以武汉以上江段的刀鲚上溯洄游期间为例,2020 年仅湖北石首调查到 1尾刀鲚,2021 年陆续在湖北嘉鱼、石首 调查到多尾刀鲚,在洞庭湖也调查到 1 尾刀鲚“,禁捕对于一些小生命周期的鱼类还是有作用的,有望未来数年出现或恢复洞庭湖刀鲚渔汛。”
鳤鱼也是一种消失多年的鱼类,2017年6月仅在长江湖北洪湖江段调查到1尾鳤鱼,2020-2021年鳤鱼出现频次快速增加,出现区域多点开花的态势。
记者从渔博会长江禁渔主题展上获悉,通过几年工作,鱼类资源状况逐步好转,禁渔效果初步展现。长江中游监利江段四大家鱼苗资源量已由 2015 年的 5 . 1 亿 尾 增 加 至 2 1 . 9 亿 尾 ,资 源 量 为 三峡水库蓄水后的最高水平。长江上游一级支流赤水河鱼类资源明显恢复,鱼类种类从禁捕前的 108 种恢复至 169 种,特有种类数由禁捕前的 32 种上升至 37 种。鄱阳湖一次性发现近百条洄游的刀鲚群体。时隔 30 年,长江刀鲚再次溯河洄游到达历史上分布上限——洞庭湖。 多年未见的鳤鱼再次在长江中游被监测到。鄱阳湖、洞庭湖,长江中下游江苏南 京、安徽芜湖、湖北宜昌等多个江段长江江豚群体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
维护长江生态安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重而道远。危起伟建议, 未来要继续努力提升鱼类栖息地的量和质,开展常态化监测与评估,进一步科学评估未采集到鱼类物种濒危状况,用好保护区政策手段,保护和恢复水生生物栖息地,开展涉水工程影响周期性后评 价工作,评估和管理控制外来水生物种。
展望十年后的长江会是什么模样?专家们无比期待:长江终于获得了 休养生息、重焕生机的机会。长江生态系统会逐步恢复健康,长江大保护的目标终将实现。到那时,说不定我们还能惊喜地发现,与我们“短暂告别”的白鲟又将再次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