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渔业进入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争取尽早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
6月10日,在第四届中国渔业渔村振兴论坛上,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袁晓初称,我国渔业发展解决了三大问题:一是解决了14亿多人口水产品需求问题;二是解决了1600多万人的就业和增收问题;三是解决了单纯依靠天然资源的问题。
中国水产品产量连续33年稳居世界第一。2021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690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47公斤,是世界人均水平的2倍。此外,2021年,我国渔业人口1630万人,人均纯收入达到23442元。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理事长、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认为,实现渔业渔村全面振兴,实际上是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环境下渔业渔村发展面临制约和挑战问题的破解。渔业渔村振兴首先要大力打牢产业基础,要把保障水产品供给作为渔业发展第一要务。此外,还要大力推进水产种业振兴。在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同时,要开展种业创新公关,解决南美白对虾、鲑鳟、虾夷扇贝等引进种核心种源受限问题,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保障鱼、虾、蟹、贝、藻、参、鲍等重点水产品供种能力。
袁晓初提到,多功能性是渔业的突出特点,保障水产品供给是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一项功能,在这一问题上,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生产稳定,供应是个余缺问题;生产不稳,供应就可能成为战略问题了。
今年3月,中央提出“大食物观”战略。总体要求是,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袁晓初认为,这一战略的实现路径是,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向森林、江河湖海要食物,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未来目标。
“十四五”时期,渔业发展的主题就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渔业产业,应该是高性能健康苗种、高标准连片池塘、高效率加工流通、生态环保型渔船和繁荣的渔港,以及机械收获、智慧管控、远程办公等。
袁晓初提到,现在国内还有很多房前屋后、一户一塘,还有很多老旧渔船、靠天吃饭,还有很多停留在纸面的渔业装备和科研成果。今后对传统养殖、捕捞、加工等产业要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对稻渔综合种养、深远海养殖、大水面生态渔业、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等新业态新模式,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发展。
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饮食理念的推广,国内水产品消费量不断增加,不少水产品已经由过去的区域性、季节性消费转为全民消费、常年消费,同时预制菜、方便小食等加工品市场消费潜力巨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要坚持扩大内需和开放共赢,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让渔业高质量发展拥有更广阔的空间。
来源:第一财经